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齐鲁警心 正文

为什么感到这么累——被忽视的情绪劳动

作者:何卫卫时间:2018-06-26点击数:

有一个经典问题:“每天上班都是坐着,为什么还是感到这么累?”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认为这是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labor)”。他将“情绪劳动”定义为:“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比如:

警察面对“胡搅蛮缠”“强词夺理”的违法者,要付出“文明执法的情绪劳动”;

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劳动”;

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工作”的同事,要付出“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

还有时候,有人也会借“负面情绪劳动”——故意不控制怒火——来威胁警告对方,比如,老师那句经典的训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最差的!

我们不妨借“情绪劳动”这个概念,从付出成本的角度,讲一讲情绪控制这个老话题。

改变情绪表达,还是调整情绪感受?

有个小姑娘,失恋了。白天谁也看不出来,该严肃时严肃,该放松时照样嘻嘻哈哈;但据同事说,下班后,她一走上大街就开始哭,一路哭到家,看到室友后,又继续装没事儿人。

好一个有礼有节的失恋态度,整整装了一个月,她精神彻底垮了,只好放大假回家休息。

问题出在哪儿呢?在Humphrey教授之后研究“情绪劳动”的社会学家Glomb和Tews,把情绪分解成两个维度: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

他们认为:“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越大。明明是刻骨铭心的失恋,硬装没心没肺,积累一个月的“情绪劳动”把她彻底透支了。

绝大部分情况下,社会要求的“情绪表达”都是积极的正能量,包括乐观、激情、满意、奋发等等,所以,当我们感受到抑郁、愤怒、失望、痛苦等负面情绪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解决:

第一种是“改变情绪表达”,就是假装开心、无事,隐藏坏情绪。很明显,此时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大,情绪劳动成本高;

第二种是“改变情绪感受”,就是自我说服,意识到坏情绪并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引发自己的正面“情绪感受”,与社会要求的“情绪表达”一致,情绪劳动成本也随之降低。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做法。

很多人把情绪管理等同于第一种“改变情绪表达”,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行动。但情绪劳动理论告诉我们:“改变情绪表达”的成本一旦付出,人们就会期待相应回报。

问题是,“情绪劳动”不一定会有回报。你的执法态度再好,对方也有可能继续胡搅蛮缠。

一旦回报不如意,你的心态反而更糟,就像一个段子说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以为去打打游戏转移注意力就好了,结果,心态彻底崩溃了。

那么更低成本的“控制情绪感受”有什么不同呢?这其实就是后来的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表面上是不可控的,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的主观选择,是我们把现有结果的合理化了。比如说:失恋很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忆什么呢?是那些美好的日子,还是吵架一塌糊涂的场景?答案肯定是前者,因为“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对你现在痛苦情绪的合理化解释。也就是说,失恋的痛苦一开始是自然的,但到后来,却成为你的主动选择。

这就是“自我合理化”。工作中大部分的情绪都是“自我合理化”的结果——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为什么领导要给我穿小鞋……

所谓“调整情绪感受”,就是指选择那些“对事实更积极的看法”,比如:

想法:领导又双叒叕给我穿小鞋,为什么总是针对我?

事实:可能领导完全是对事不对人。

想法和事实之间显然存在着差别,认识到这些差别,并从中找到有利于产生积极情绪的想法,才能控制和驾驭情绪,如果认为“领导给你穿小鞋”只会让你产生对抗情绪,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真诚的告诉对方自己的困惑呢?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让自己不会满腹委屈。

改变情绪表达是治标,控制情绪感受才是治本。我们可以运用熟知的ABC理论来不断训练这种意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警察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