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全国,这让很多人经历过了最漫长的春节假期,当举国上下全力“战役”控制疫情蔓延之时,我们很多人也陷入了“情绪疫情”之中。由于现代媒体的发达,我们人在家中坐却可以通过小小的手机可以得知天下大小事,当我们看到太多有关疫情的新闻报道时,自己虽然没有感染疫情,但也体验到了极度的恐惧和焦虑,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传染”了。
面对我们被“传染”的情绪,首先要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看到恐惧和焦虑的价值。此次疫情非常严重充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多人没有工作和学习任务,因此就会不自觉地刷手机搜索有关疫情的消息,面对着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混淆在难辨真假的报道中,我们产生焦虑和恐惧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这种情绪会提醒我们危险的存在,让我们针对现实做出适当的改变并采取行动,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例如,当我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认识到它的危险性、体验了恐惧和焦虑之后,大家会通过“禁足在家”、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方式来避免感染。
可很多人明明已经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但看了新闻之后,会感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有些人觉得面对疫情自己束手无策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怀疑。当觉知到这种变化时,我们会告诉自己不能再刷手机看新闻了,可又忍不住去关注有关疫情的消息,近乎于“强迫症”,有的人甚至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到近期微博上的热搜名词“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在后期,也可以延伸至普通人由于体验到大量负面情境导致的心理创伤。这些异常现象,通常都是出于对灾难经历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替代性创伤与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相比,前者是得知他人创伤经历后发生的(例如很多人并不在疫区也没有被疫情感染,但是通过媒体得知疫情新闻的大众会感到非常恐惧和焦虑),后者是直接遭受创伤引起的(在疫区或者被感染的人在遭遇创伤后产生的心理障碍)。
如果你近期出现厌食、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替代性创伤”。面对“替代性创伤”,我们要明白照顾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在这个漫长而又特殊的假期里,很多人的计划都被打乱了,首先我们每个人要从无序的生活中找回“掌控感”和“价值感”,尽量让自己的作息有规律,提高在家学习办公的效率:(1)做好时间列表,设定完成期限,并按计划坚持执行;(2)创造仪式感——换掉睡衣、整理好仪表,让自己投入工作学习的状态;(3)为自己营造一个工作空间——千万不要在床上学习工作,因为按照生活习惯我们的大脑会把会自动把床和睡觉联系在一起;(4)工作学习时间关掉手机通知提示音,这样可以避免我们总是分散注意力关注手机上出现的通知消息。生活恢复了秩序感,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绝大数失控的情绪。
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对抗“情绪传染”:
(1)合理宣泄:运动是非常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式,长期在家精力无处发泄时不妨跳跳操、做做keep,既能对抗负面情绪又能消除多余脂肪,除此之外家庭K歌大赛、接歌大赛也是很好的释放情绪的方式。
(2)转移注意力:在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里,规定自己每天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集中浏览和疫情有关的新闻,其他的时间可以用来看书、看电影、做家务、陪孩子做做亲子游戏等。
(3)正向关注:多关注有关疫情的正面报道,在关注每天增加的确诊人数时也要关注每天治愈的人数,给自己更多的希望感;漫长的假期也给了我们和家人更多相处的时间,我们不妨每天记录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简单的幸福小事,从平凡中发现可贵,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4)寻求专业帮助:当你因为疫情而出现心理困扰,尝试上述方法仍无法改善时,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拨打心理咨询热线或者进行网络咨询。
作为普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都会惊慌失措、情绪失控,这并不可怕,一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才可怕;作为普通人,面对疫情我们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照顾好自己、维持好自己的生活秩序,才能更好地迎接我们共同期盼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