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障碍,《致命ID》给我一遍又一遍的心理冲击。我不得不拿起笔记录下我的震撼。
电影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众多谋杀剧中的一部,因为一场暴风雨,命运将十一个此前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聚集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破旅馆中。十一个人,一个接电影《致命ID》讲述一个有计划的谋杀,而这十一个人中谁又是凶手呢?整部电影观看下来以后,便是细思极恐。
其实电影的题目便大有文章也早有所指,ID指的是本我,而与本我相对应的便是自我。题目中致命的本我,便是那个小男孩,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是指协调机制的那十个人。当这个孩子受到虐待时,作为本我会时刻想着报复社会以及虐待对方,但作为孩子的本我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力量,同时超我的存在也抑制了本我的发挥,于是自我为了保护自身思想心灵,便生成了心理防御机制,来对抗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一首这样的诗:
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 当我走上楼梯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今天他又不在那里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我希望,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平淡叙述的背后是,是小男孩内心的挣扎,逃避与痛苦:人格掌控肉体时,见到了那个只有肉体的人,人格希望可以永远掌控肉体以保护本我。为了逃避虐待,小男孩幻化出数个不同的人格,而所有人格的目的都是保护男孩哪怕损害自身。而产生的这10个人格,是我现在的肤浅的学识所不能的解释的,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这10钟人格的不同理解,在我求助于专业知识后,我更认同这种解释:也许这十个人分别代表十种防御机制的一种:否认(情侣女)、压抑(孩子父亲)、合理化(孩子母亲)、移置(情侣男)、投射(囚犯甲、乙)、反向形成(妓女)、过度代偿(司机)、抵消(店老板)、升华、认同(女明星)。
《致命ID》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他不是我,我不是他,他是我,我也是他”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所有的细节都是预示,而所有的细节已早有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