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齐鲁警心 正文

写在“心理剧”大火之后

作者:胡宏林时间:2018-08-03点击数:

本来看完邓超主演的《心理罪》就应该写完这篇文章,一直拖到今天,正恰逢《法医秦明2》上映,便想强行借一波热点,当然是本着不(认)能(真)划(负)水(责)的原则(捂脸)。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每当听到这首《少年壮志不言愁》,我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人不是它的原唱刘欢,而是去年带着一群警校生将其重新演绎的邓超,毕竟《便衣警察》这部剧离我所处的年代太过遥远。总之,感谢超哥!

言归正传!《便衣警察》播出三十年后,《心理罪》上映,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当今警察题材影视剧发展的如何了?我总结了四个字“遍地开花”,于此同时,回首这些影视剧,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心理学,有的甚至以心理命名。所有我说现在是“‘心理剧’大火”,而就这些剧中心理学又是否专业的问题,作为一个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我本不能妄下判断,但作为一个学过一点心理学的刑侦专业的警校生,我只想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那么厉害”!

自从成为了一名警校生,我对警营文化更加关注,为了尽可能的了解这个对我未知又熟悉的领域,读完了已出版的《法医秦明》和《心理罪》,并且看完了上述的改编的影视剧,其他零散的也读过或看过不少。一开始对警察还不了解,看着这些就开始了各种幻想,在警校呆的时间长了,渐渐对这个职业熟悉之后,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幼稚,那绝对不是真正的警察,尤其是那些运用心理学的神奇桥段,但是每当有出版物出版,或是有影视剧上映,还是去会阅读和观看,因为一份情怀吧。虽然对我只是情怀,但对其他人不是,犯罪心理学甚至还成为一门“显学”,很多学弟学妹还问我哪个警校有犯罪心理专业,我只能回答我们侦查专业有这个课程,至于专业,以后应该会有吧。

其实,现实中的犯罪心理学真没有这么神奇,而电视剧中的心理学……尤其是某小花的某电视剧让我看了三十分钟直接弃剧,因为太神了。在我看来犯罪心理学只是一门工具性科学,和现场勘查学、法医学与检验学等学科一样,是我们侦查破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重要性还要低于其他学科,毕竟犯罪心理学获得的结论一般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我特意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毕竟在心理学方面还是新手。在犯罪心理学成为“显学”的今天,其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俗话说“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我就找了一本公安大的书,是李玫瑾教授1999年的的《犯罪学》,使我心中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更加清晰理性,其中是这么定义的:“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影响并支配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其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由此来看,我们至少能得出的结论: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犯罪的分支,是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绝对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神乎其神。

人们对犯罪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并不是孤例,人们对心理学可能有着各种层出不穷的模糊概念,甚至是各种“伪心理学”,它们通常是夸大了现实的主观成见。维基百科上关于“psych-”的词条都有近三百条,这连心理学家都很难确定它的外延和内涵,而普通人对于心理学的认知更是难上加难,而它的英文“psychology”词源让我们在今天对心理学有了最为准确的定义是“心智与行为的科学”,从哲学“philosophy”,生理学“Physiology”和心理学“psychology”三个单词相似的单词,也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不过,心理学也不是那么晦涩的,有时也十分有趣,懂一点心理学是对我们个人发展有着莫大好处的,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讲个笑话(捂脸),作为一个“内在小孩”性格比较多的人,还是想找个“内在父母”和“内在成人”性格的女友来宠我这个“孩子”(再次捂脸),如果有可能,刘诗诗那样的警花请来一沓,谢谢(三次捂脸)。

这篇文章写了这么多,主要用意不在批判警察题材影视剧的不好,那也是为了用更艺术的手法传递社会正能量,而是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犯罪心理学,更加理性地看待警察这个职业。我们不是读心神探,我们也不是福尔摩斯,更不是“昼审阳,夜断阴”的包拯,我们和大家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也有破不了的案,我们也有过不去的坎,也有生老病死的折磨,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我们可以和每一个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也希望每一个警察都可以是一束光,在阴暗的地方照亮每个人回家的路。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警察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