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没弄清导演到底叫做“枝裕和”还是“是枝裕和”;在电影没太看懂,看懂的那一部分却也是之前看影评获悉的此刻,我竟匆匆写下了此札。
看电影前为了打发时间,摆弄着“爱奇艺”的客户端,寻摸到“晓说”专栏,随便选了冯小刚讲述电影《芳华》的一期。没有想到,无心观影影自来。节目里,冯小刚说:往海里投原子弹,海平面看起来只有那么一小股涌动,其实下面波涛汹涌,是枝裕和的电影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白描,其实后劲很大,其实是温暖的,其实是有人味的。听罢,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观影的我立刻买了电影票,决定体味一波是枝裕和的后劲。
果不其然,电影的后劲大到让我不禁喃喃。
为了保持这股后劲,看罢电影,刷朋友圈永远是不二法门。朋友圈中,不少人被《小偷家族》的温情所打动,一直都在“歌颂”这部电影所表现出的小确幸。我不否认电影确实有很温情的情节,但是却一直觉得,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有二:一,人性的多元;二,原生家庭不幸是最致命的。
人性的多元。起先并未想到“多元”一词,只想表达,每个人的心都如同那句歌词一般,“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 ,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每个人的心都如洋葱,有千层百面。你能看到对方的哪一层心,取决于你在对方心里是什么位置,对方以你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决定用自己心的哪一层去面对你。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电影中看似亲密幸福的一家人,其实“各怀鬼胎”,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奶奶收留一家人,是为了自己老有所依,而这一家人照顾她,是因为要靠她的养老金维持生计。这些小算盘,正是最可窥见人性的高地。或许很多人际关系,之所以表面看起来亲密温馨,其实是不是只是因为对方只向你展现了外侧的几层心?而你所见,是不是也只是那几层心折射下的他呢?
后来,在朱自清的散文《儿女》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性或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着;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此文此语出现的恰是时候,原来,我思来想去的“人心多层”竟是朱先生“人性多元”的小小注脚,不禁心喜阵阵。
再谈:原生家庭的不幸是致命的。电影中奶奶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三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是清楚的。姐姐是被原生家庭抛弃,弟弟也是,妹妹是在家里被家暴后逃出来的,三个人如出一辙,都是原生家庭不幸的受害者。所以,姐姐从事色情行业,弟弟受爸爸的影响,偷东西,妹妹稍好些,沉默寡言,但内心也充满了对原生家庭的惧怕。
说到原生家庭,不得不提张爱玲和萧红——在不幸的原生家庭下成长的才女作家。张爱玲的妈妈前卫新潮,被西式思想洗脑,自私、爱享受,给予张爱玲的、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母爱,对她处处嫌弃;张爱玲的爸爸,豪门之后,沾染鸦片,颓颓一生,一记耳光,让张爱玲忿忿一生。而萧红,母亲早逝、父亲严厉,萧红因不满被安排好的婚姻,逃出家中,与家中决裂,自此浮萍终了。
因为母亲,张爱玲在被认为是张爱玲自传的小说《小团圆》里,以九莉的口吻说:自己不想生小孩,因为怕会把对母亲的怨恨发泄在孩子身上。因为缺少母爱和经济拮据,萧红生子后狠心弃婴;因为过早逃离家庭,安全感无几,萧红不似张爱玲一般决绝与独立,反而一生都在依附男人,反倒失掉了很多自我。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鲜活人生,原生家庭的不幸,虽不像是先天基因对人的影响如此深刻,但是也是烙刻在骨子里的,终其一生都难以逾越与改变。
电影桥段很温馨,但终究感慨,拼接的家庭无论再怎么用线缝补,线里也流不过血液。温馨幸福的家庭,永远是健全人格与心理康健最甘美的沃土。